<source id="8ti10"></source>
  • <video id="8ti10"></video>
  • <source id="8ti10"></source>

        <u id="8ti10"><video id="8ti10"></video></u>
      1. 申請試用
        登錄
        數字空間
        商湯科技大廈里的一幅神秘水墨,海納AI前世今生
        2020-08-17

        近日,在上海商湯科技大廈的AI未來世界體驗館中多了一件特別的展品。它所展示的并非具體AI技術或應用,但其卻凝聚了人工智能的思維與宏偉的、充滿探索精神的發展觀。


        640 (1).jpeg


        這件展品的名字叫《人工智能地圖2019》,是一副尺寸達到5m×2.48m的超大尺寸畫作,它的作者是中國著名藝術家與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教授。


        這幅作品也是中央美術學院EAST科技藝術教育聯盟(EAST, Education,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與商湯科技合作的結晶。


        image.png

        邱志杰,藝術家與策展人,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科技藝術方向發起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總體藝術工作室主任,碩士博士導師,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藝術院特邀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委員。



        邱志杰的藝術作品被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美國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美國駐華大使館香港藝術館、蘇格蘭國家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國家美術館、法國 Dior 基金會等諸多機構收藏。



        邱教授認為:科技與藝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人們理解和掌握世界的途徑,亦如生命體本身,不斷新陳代謝、不斷進化。

        《人工智能地圖2019》展現了藝術家看待世界和科技發展的獨特視角,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商湯君近期采訪了邱志杰教授,要點分享給大家:


        ▎今天的藝術品,2500年前是尖端科技


        可能很多人在潛意識中都會覺得科學更偏理性,而藝術更多是感性的,需要依靠藝術家天生的、天才的靈感。


        但邱志杰教授卻不這么認為,“藝術家的工作方式跟科學家特別相似”。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遠比人們想象得近


        藝術創作之前的想法很像一個猜想或假設,而藝術創作的過程就如同做實驗,“實驗”一詞本身也是來源于自然科學。


        3.jpeg


        藝術家要不斷嘗試,深入未探索的領域中,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尋找新的材料,修改作品,公開展示證偽原來的猜想,而藝術家的知識也不斷迭代和推進。


        這樣的過程和科學創新非常相似,同樣需要想象力,同樣需要嚴謹和勤奮,也同樣要面對失敗。


        因此,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近得多。在古代,藝術所指的更多是各種技能和術數方技,比如我們常講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邱教授認為科學與藝術都是理解和掌握世界的途徑,都是從觀察到想象,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


        科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是一種科學


        正如上文所述,古時數學是六藝之一,而近代數學卻是各種科技發展基礎中的基礎。


        邱志杰教授舉了兩個直觀的例子:


        今天看龍山黑陶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其代表作蛋殼黑陶杯是國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但在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代,它的價值卻更多體現在材料科學的最新成就上,代表了新石器時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640.jpeg


        還有大眾熟知的越王勾踐劍,劍身上布滿漂亮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上還鑲有寶石,充滿藝術美感,而回到2500年前春秋時期的越國,這把劍應該會獲得尖端國防科技獎。


        4.jpeg


        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很多藝術的東西,在古代往往是科學、科技的創新,人們在造物的同時,也將科學和藝術蘊含其中。


        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去觀察人類發展,去審視科學和藝術時,兩者是無法分開的。


        人工智能的誕生與發展,亦是源自人類對自然規律的不斷探索,除了科學價值,也包含著大量社會、哲學和藝術價值。


        ▎《人工智能地圖2019》是怎樣煉成的?


        《人工智能地圖2019》創作歷時一年多,邱志杰教授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對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研究上,涵蓋了理論歷史、思想體系、技術演進和行業脈絡等。


        二維化呈現人工智能的發展


        由于融合了數學、計算機、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仿生學、社會結構學等諸多學科,人工智能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之后,歷經多輪技術熱潮,直到如今基于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獲得大規模產業應用……整個發展體系不僅龐大,而且交錯復雜。


        因此,在構思這幅作品時,邱教授遇到了很多挑戰,其中最艱難的就是如何用二維化的地圖去表達這些發展的復雜關系。


        5.jpeg

        邱志杰教授工作室一隅


        《人工智能地圖2019》的藝術表達是宏偉、波瀾壯闊而又充滿脈絡與巧合的人工智能發展史,所有的重要概念、事件和參與者都得以在這幅作品上找到位置,他們相互聯系,形成組織和結構。


        整個畫面以左、中、右三聯畫的形式鋪開,中間以一條“人工智能大河”(Riv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貫穿。


        左聯內容追溯了人工智能的歷史源頭,畫面中三條支流分別囊括了數學史、匯編語言和信息論等相關理論主線,支流交匯處即達特茅斯會議。


        一些重大里程碑事件和概念則呈現為一座座山脈,密布的道路和橋梁讓各個節點相互聯系,形成不同的解讀。


        6.jpeg


        中間聯以河為界,上部描繪了人工智能的技術領域,包括知識圖譜、專家系統、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分支。


        下半部分則是各種算法,由巨大的機器學習山脈發端,分出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四條河流,一條“人工神經網絡”的公路主干道橫跨四河之上,打通他們之間的聯系。


        7.jpeg


        右側聯上部只有一條智能機器人的大支流,描繪了從1920年代最早的智能機器科幻概念“羅蘇姆通用機器人”到現代的“變形金剛”,以及各類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甚至虛擬生命、數字生命。


        下半部分主要描繪的是大數據和數據集相關內容,邱教授使用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數據油田”。


        中間部分,則是人工智能大河在出海口形成的兩個巨大沖擊島,分別講述人工智能算力的發展和人工智能倫理相關問題。


        8.jpeg


        兩個有意思的解讀


        縱覽全圖,可以快速發現兩個非常有意思的點:


        第一,人工智能最早起源于藝術和想象,并且兩者一直貫穿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中,為科技創新帶來啟迪。


        從最早可以追溯到1770年的土耳其機器人,到今天的“深藍”和AlphaGo;從1999年《黑客帝國》里的腦機接口技術,到2017年埃隆·馬斯克成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藝術與科技就是在時代中不斷交錯,相互引領和促進。


        9.jpeg

        土耳其機器人的插畫演示圖片源于網


        第二,人工智能的定義一直在變化。邱志杰教授認為人工智能的本質和整個人類面對的世界是一致的,都如“忒修斯之船”,一塊一塊壞掉的木頭被新的木頭所代替,以至于整艘船上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但它仍叫“忒修斯之船”。


        正如藝術領域,今天稱之為藝術的東西和古人稱為藝術的東西已經非常不同。而人工智能領域,30年前,我們將計算器稱為智能,5年后,也許對于Siri這類智能語音助手大家也都會覺得不算什么高科技了。


        10.jpeg


        這種技術演進的新陳代謝就如生命體本身,都是流動的、開放的、沒有完全固化的。


        當然,《人工智能地圖2019》這幅作品的內涵遠遠不止于此,以上兩點只做拋磚引玉,期待大家發現更多視角和解讀,并在文章下方留言寫出自己的觀點。


        ▎藝術家怎樣看待人工智能


        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邱志杰教授非常樂觀。他認為雖然今天人工智能領域還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人類進步的車輪不可阻擋。


        AI助力人類世界打破邊界


        歷史上一直有反進步論、反技術論,疫情也引發了全球化的暫停,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全球化不可阻擋,因為全球化的基礎是技術變革。


        最早,全球化的基礎是車輪,它縮小了各地人們溝通和交流的距離,之后是互聯網,讓人們的距離更近了。整個人類互相緊密地結合成網絡,結合成密切聯系的共同體,這個過程是由技術所驅動的。


        11.jpeg


        邱志杰教授強調,人類天生具有社交的沖動,整個人類一定會慢慢消弭國家的邊界、民族的邊界、種族的邊界,人工智能一定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構建起新的、更高效的人與人相處的網絡。


        藝術的直覺很像深度學習黑盒


        邱志杰教授認為,藝術創作如果只固守一個藝術界的思維,那么一定是“腐敗”的,思想會生銹。 


        他以自己的創作過程舉例:假如做一盞燈,會考慮用什么做光源,打火機?還是蠟燭?用什么做燈座,杯子?還是燭臺?什么材質的杯子,玻璃?還是陶制?什么形狀的杯子,圓形?還是方型?如此,每個維度都匹配10種可能性,最后10×10×10×10 ……,就會產生有一萬種、十萬種,甚至百萬種方案。


        12.png


        此前,邱志杰教授稱這個方法叫“無漏”,一個佛教的詞匯,意思是什么都不漏掉。后來他用了一個更具科學性的名字——窮舉,而這個過程就如同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


        從一百萬種可能性里挑出最好的、最能打動人的方案,邱教授依靠的是大量窮舉所慢慢形成的藝術直覺,這很AI,也很像深度學習的黑盒,沒有辦法去了解做出判斷的邏輯。


        “科學的思維、計算機的思維、人工智能的思維非常重要,他們會帶來很多美妙的東西。藝術家的工作一定是與科學家類似的,否則也不會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這些橫跨藝術、科學、工程多界的傳奇大師。”


        13.jpeg


        目前,邱志杰教授也在將商湯科技的一些AI技術運用到一系列藝術課題的研究中,希望可以為學生們帶來更多的思路,發掘技術在藝術上的不同意義。


        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邱志杰教授希望能夠創造一個虛擬替身,它可以按照邱志杰的方式、風格和習慣給學生們上課,把自己從一些重復性較高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多其他的嘗試,甚至可以與這個擁有非人類思維的虛擬替身進行對話,倒逼個人的自我進化。

        推薦閱讀

        <source id="8ti10"></source>
      2. <video id="8ti10"></video>
      3. <source id="8ti10"></source>

            <u id="8ti10"><video id="8ti10"></video></u>
          1. 动漫人物打扑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