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雙碳”
- 商湯始終秉持“賦能百業,AI向善”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AI與“雙碳”的融合創新,積極開發AI與“雙碳“的應用場景,助力各行各業實現“雙碳”目標。
冬季是大氣污染的高發期,當發現污染問題時,執法人員通常需要趕赴現場,憑經驗排查,如同“瞎子摸象”,執法效果和效率都不高。
但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如今執法人員在生態環境執法智慧監管指揮中心,即可統覽各類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和影像數據。自動發現異常、污染源風向追溯、調度無人機獲取影像,鎖定污染因素……精準溯源,可視化全量信息統一呈現,讓問題無所遁形。
由商湯科技在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指導下共同開發,為青島西海岸新區打造“生態環境大腦”,正讓這一切變為現實。
青島西海岸新區生態環境執法指揮中心
連橫合縱,打通從“監測-報警-核實-指揮-執法”生態環境管理業務的價值閉環,賦予其分析、預判的能力,讓數據多跑路,讓執法人員少跑腿,用智能化手段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喚醒沉睡數據,天空地立體監測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管轄區域大,生態環保工作復雜多樣。但數據綜合分析能力弱、違法行為識別方式低效等問題,為監管治理工作開展帶來諸多痛點,所以更智能的預判和分析,對于實現精準執法、高效執法、廉潔執法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大氣、水、污染源等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匯聚和分析,實現環境質量實時預警。
數據的高效采集和處理,是及時響應、高效治理的前提。
讓數據發揮“戰斗力”,就要打破“數據孤島”,將海量數據連接成“信息島鏈”。
通過整合20余個業務系統,生態環境智能遙感監管平臺匯聚了500余萬業務數據,實現全區生態環境數據的統一“入存管出”,喚醒“沉睡的數據”,搭建起獨立信息孤島間的橋梁。
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氣環境態勢
天空地一體化,已是信息化時代監測預警的重要手段。
對此,平臺利用衛星、無人機、走航車和人載單兵設備等技術手段,從高空、低空、地面等多視角、多維度,實現對整體環境質量的立體監測。
通過“天空地一體化”,將實現“天上普查-高空排查-發現異常-現場核實-查處整改”的執法鏈條,結合平臺的大數據采集分析能力,讓執法過程又準又快。
這種現代化的環境治理方式,可大大減少現場執法,為環境執法監管提供科技支撐。
AI賦能,一張屏打通生態治理任督二脈
在橫向打破“數據孤島”,縱向構建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的基礎上,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聯合商湯,搭建智能化應用系統并打造生態環境執法智慧監管指揮中心,真正構建“監測-報警-核實-指揮-執法”的生態環境監管業務閉環。
中心大屏匯聚各類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數據,打造生態環境監管的“神經中樞”;在衛星地圖上疊加生態環境監管要素,全量信息統一呈現,形成生態環境監管的“智慧之眼”;將報警、核實、調度、執法工作融為一體,搭建生態環境監管的“執法指揮棒”。
針對水域周邊企業實時情況監管,及時做到污染區域追根溯源。
商湯還充分發揮AI遙感智能解譯算法優勢,為指揮中心打造水環境質量遙感監測、裸地揚塵遙感監管、空氣質量多模式集合預報、空氣質量管理決策評估等業務系統,幫助各地區自動發現問題場景,最終實現生態保護監測和執法效率的雙重提升。
針對裸地揚塵、水源地保護區建筑變化等監測應用,通過AI判讀實現數倍效率提升,大大提高了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效率。
基于執法大屏實現精準執法,摒棄了需要前往4000多家企業進行現場排污監測的低效運作模式,讓執法效率顯著提升。
該平臺的上線,創新了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讓“事后響應”轉變為了“事前預測”,實現“早發現、早研判、早應對”,相比此前節約了近70%的執法成本,也更加有效地增進各家企業排放達標,更好地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生態環境治理,從過去的隨機執法變為精準執法,使現場檢查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對大氣、水源等生態環境及時有效的監測和保護,更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關鍵。
未來,商湯還將繼續深化與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西海岸新區分局的合作,以創新的AI+生態環境治理,不斷增強生態環境管控數字化與智能化能力。
-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為企業開辟了轉型創新的廣闊空間。商湯發布《2023年氣候信息披露報告》,展現了商湯對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管理成效,以及積極擁抱綠色轉型、引領行業向低碳未來邁進的決心。2024-11-01
-
上市一周年之際,商湯集團正式發布了《AI與雙碳融合發展白皮書》,從人工智能視角闡述了對雙碳的理解,剖析了人工智能與雙碳融合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展望了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機遇,歡迎相關人士瀏覽、參考與指正。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