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王曉剛:AR 迎來技術和市場拐點,需聚合上下游聯合攻關
6 月 14 日,由商湯科技、浙江大學、北京大學、OPPO、小米、京東、高德、海信等企業和機構聯合發起中國增強現實核心技術產業聯盟(China Augmented Reality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Alliance,簡稱 CARA)正式成立,旨在推動中國增強現實產業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這將是一次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大聯合,或許會成為中國 AR 行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早在 2012 年,AR 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當時,這個兼具魔幻與有趣的黑科技被認為是引領技術變革潮流的黑馬技能。而自 2016 年開始,國際上的各大科技巨頭紛紛表現了對 AR 的濃厚興趣,Facebook、谷歌、蘋果相繼推出了自己的 AR 平臺。國內企業的步伐也并沒有落后,如商湯科技早在 2016 年 1 月就有了自己的 SenseAR 特效引擎。
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AR 在內容與硬件體驗度各方面都有了質的提升,呈現出極具誘惑力的潛力市場和海量應用場景。5G 的到來,更將推動 AR 技術的大規模普及。據《IDC 全球增強與虛擬現實支出指南》預測,至 2023 年,中國 AR/VR 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 652.1 億美元。在預測期內(2018-2023 年),5 年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 84.6%。
但高速增長的背后,也不能缺少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如何讓 AR 在市場容量快速爆發的環境下,也能落地出真正優秀合格的應用和內容;另一方面,產業鏈中各個企業和組織應該形成怎樣的關系,發揮怎樣的作用,以構建良好的產業循環。
對于這些問題,CARA 理事長、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移動智能事業群總裁、研究院院長王曉剛,進行了專業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聯盟成立的意義,也正蘊藏于其中。
CARA 理事長、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移動智能事業群總裁、研究院院長王曉剛
撬動 AR 多行業應用的支點
“AR 技術已經渡過了巨大的科技泡沫期,迎來了技術和市場的拐點”,王曉剛認為,“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也賦予了聯盟一個特殊的使命”。由此可以看出,技術的革新、產品的突破,以及生態的構建,正是 AR 撬動多領域應用的支點。
對于 AR 的核心技術,王曉剛概括了三個方面。
一是三維注冊,包括了定位、3D 結構、場景感知、識別等,比如識別場景里有哪些平面、哪些三維物體,它們的屬性是什么;
二是虛實融合,AR 會涉及到虛擬內容的生成,包括 AR 特效和 3D 動畫等等。在生成出來之后,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將其與現實場景進行融合;
三是人機交互,即需要在 AR 空間中,實現各種手勢、姿態的識別和交互。
從產品層面來看,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 “軟件和硬件的完美集成和協作”。軟硬結合對于 AR 產品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軟硬件之間需要有密切的相關性。例如 3D 傳感器的出現,不同的 3D 傳感器實際上對軟件的適配性要求不同,像結構光、ToF、雙目等等,它們產生的深度圖像差異是非常大的。因此,實現完美的 “軟硬結合”,需要軟件算法廠商能夠和硬件廠商聯合起來去攻關。
放大到生態層面來看,AR 生態的繁榮,離不開好的內容的產生,而內容的創新需要強大的開發平臺和工具的支持。
但在生態方面,王曉剛表示,從國際上來看,谷歌、Facebook、蘋果、微軟居于主導地位。例如,蘋果有 ARKit,谷歌有 ARCore,這些巨頭通過一系列產品來定義產業發展模式,技術和應用的標準,進而構建起自己的 AR 生態。而在國內,尚缺少能夠從整體上去協同整個產業鏈或者生態的企業或組織。
“我們需要擁有一個平臺去推動整體行業的迭代,推動標準的構建。” 他解釋道。“AR 產業鏈相對較長,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結構去支持”。正因如此,王曉剛認為聯盟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目的就是首先推動核心技術的攻關,然后結合產業上下游的資源和相互支持、協作,來推動優秀產品的落地,進而推動整個生態的發展和完善。”
產學研一體推動標準化建立
據介紹,中國增強現實核心技術產業聯盟的核心價值,包括加強技術研討與創新、推動關鍵技術標準化研究和制定、建立交流平臺以促進生態建設、開展增強現實專業人才培養等,提升國內 AR 相關企業和機構的對外輸出能力。
這相當于將目前國內 AR 相對分散的局面,轉化為一股超強的聚合實力,能夠真正推進 “產業上下游資源的結合和相互支持與協作”。目前,聯盟包括理事長單位人工智能平臺公司商湯科技、39 家理事會成員,成員單位近 200 家。
事實上,產業上下游協作的核心就在于產學研一體化,由此建立工業界和學術界之間的良好協同,這也是推動 AR 技術和應用標準化的重要條件。工業界通常可以發現行業應用和落地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學術界就可針對此進行課題研究加以突破。
為了更直觀地解釋這一觀點,王曉剛以商湯科技和浙江大學此前發布的首個面向 AR 的單目視覺 SLAM 數據集和評測標準為例進行了說明。該數據集能夠全面地反應各類移動 AR 應用環境下的 SLAM 的性能,包括跟蹤精度、初始化質量、跟蹤穩定性和重定位時間等。
這項研究正是源于實際應用中,難以將較為主觀的 AR 體驗進行量化的問題。針對學術界,可以定量地評測所研發的算法在 AR 應用方面的性能;針對企業界,就可以指導 OEM 廠商、應用開發商做更全面的性能應用性能,以便做更好的調優和適配。而除了這種技術和評估標準外,浙江大學教授章國鋒補充強調:內容的質量和格式上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標準。
所以,王曉剛介紹道,標準的制定將成為聯盟成員未來的重點工作,產學研一體化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此外據悉,小米會積極參與 AR 標準的探討與制定,建立相應的算法團隊,對 SLAM 等技術進行研究,對行業的技術發展做出貢獻。先臨三維也希望聯盟一方面可以制定行業標準,另一方面也可以組織上下游企業進行行業經驗的交流和融合,促進聯盟的發展。
商湯科技在 AR 領域如何發揮 “頭雁效應”
商湯科技作為聯盟的理事長單位,以及領先的人工智能平臺公司,一直致力于自有 AR 產品 SenseAR 引擎和 SenseAR 平臺的打造。同時作為較頭部的企業,在行業中總會無形肩負著較重的使命。那從商湯自身的業務上,其具體如何在聯盟中發揮頭雁效應,幫助整個產業成熟壯大?
據王曉剛介紹,首先,在企業合作方面,除了現有的 OPPO、小米之外,商湯科技會將 SenseAR 平臺推廣給更多的合作伙伴。“我們還希望將 AR 引擎下沉到更多的平臺,覆蓋 AR 眼鏡,以及更多配置相對較低的手機中。” 他說。
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協同方面,商湯科技則會通過聯盟聯合整個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攻關技術難題,實現軟硬結合的突破。 OPPO 聯合商湯科技、浙江大學 CAD&CG 國家重點實驗室攜手打造的 AR 開發平臺 ARunit 其實就是這項工作的一大成果。“它的作用是希望賦能開發者,進而在 AR 產業上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應用,如 AR 游戲、AR 導航、AR 教育類等諸多領域的應用。”OPPO 研究院美國研究所高級研究總監全書學表示。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學術研究領域里面積累出來的新技術、算法也能夠沉淀到商湯科技的 SenseAR 平臺里。
最后是人才培養方面,其中包括學術界和工業界的聯動輸送人才和商湯科技對于 AR 的宣講與專業人才培養。“我們聘請行業內的專家分享最新的 AR 進展,此外,我們也有開發者大會,包括更加基礎的夏令營活動,希望給更多的年輕人打好基礎。” 王曉剛介紹道。
顯然,“開放、協作、共贏 “已經成為商業戰略的主旋律,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永遠獨霸市場。對于未知的前景,我們一方面以敬畏且熱血的心態前行,另一方面,在探索的路上,同行者是戰友,能量聚合才能形成最強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