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8ti10"></source>
  • <video id="8ti10"></video>
  • <source id="8ti10"></source>

        <u id="8ti10"><video id="8ti10"></video></u>
      1. 申請試用
        登錄
        核心技術
        以原創技術體系為根基,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為核心基座,布局多領域、多方向前沿研究,
        快速打通AI在各個垂直場景中的應用,向行業賦能。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創新不可預測,只能由企業家自己判斷

        2020-07-12
        在剛剛結束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在“大愛無疆· 致遠”商湯科技人工智能企業論壇上發表”創新的不確定性與企業家精神”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以上精彩觀點。


        1.jpg


        張維迎教授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研究最前沿的經濟學家之一,曾于2002年獲評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的“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理論貢獻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他的研究風格犀利,直擊問題要害和痛處,對科技發展和創新也有著深刻洞察。如下是張教授的演講內容,商湯君稍作整理分享給大家:

        創新的不確定性有四大特點

        多變的2020年,每個人眼中的“不確定性”都變得格外明顯。然而在關于“創新”的眾多領域里,不確定性卻一直是個主流詞,并且種類繁多。

        對于創新的不確定性,張維迎教授總結為四點,即:技術可行性的不確定性,商業價值的不確定性,相關技術的不確定性,以及體制、文化和政策的不確定性。


        2.jpg


        諸多“創新技術”的提出,都表現出了其可行性不確定的特性。

        比如:19世紀50年代,美國企業家菲爾德提出要在大西洋海底鋪設電纜。但當時,人們對大西洋的深度,海水的壓力以及電纜絕緣體的質量,均是一無所知。因此,電信號到底能不能通過電纜傳遞到大西洋的另一岸,這在當時是一個技術上的不確定性。100多年前,萊特兄弟提出來要造飛機,但比空氣重的東西能不能漂流在空氣之上,這在當時也是不知道的。


        3.jpg


        技術的成功,并不意味著這一技術能夠受到消費者的歡迎,獲得市場認可。商業價值的不確定,則是大部分創新落地時面臨的問題。

        張維迎教授以計算機的發展舉例:計算機的每一次質變發展,都會由新一代的計算機生產者來主導,而非上一代產品的主要生產者,歸根到底是他們對不同技術的商業前景判斷不同。就像筆記本電腦剛剛問世的時候,臺式電腦的廠家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小孩子的玩具,但最終筆記本電腦成為了銷售市場上的主流趨勢。


        同時,對創新商業價值的判斷,也與相關技術的不確定性息息相關。

        依舊以計算機為例,歷史上第一臺計算機在二戰之前就誕生了,但當時它并沒有商業價值,因為那個時候計算機需要的是電子管零部件。一直到1947年晶體管的發明,特別是1959年集成電路的發明,才真正激活了計算機的商業價值。但這些相關技術對于第一臺計算機而言,是不確定的、未知的。


        4.jpg


        制度、文化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則為創新帶來更多的阻力。張維迎教授分享了“創新理論”鼻祖約瑟夫·熊彼特的觀點,創新即“創造性破壞”,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會代替舊事物。

        比如蒸汽車代替馬車,但這也會受到馬車相關利益群體、守舊派的反擊。1829年,英國成立了蒸汽汽車公司,但隨之也受到了《紅旗法》的限制,規定了蒸汽車運行的速度,導致該公司最后的破產。

        再比如咖啡,其實進入西方世界比茶還要晚。英國是西方世界第一個引入咖啡的國家,從土耳其引入。咖啡館出現以后,原來賣啤酒的人不高興,經銷茶葉的人也不高興,他們就不斷給政府申訴,限制咖啡的消費,像當時劍橋大學規定如果學生沒有得到教授批準,就去咖啡館要受到處罰等等。當然咖啡后來在西方世界流行起來了,是這種創新沖破了重重阻力,最后得到了成功。


        5.jpg


        對無法預測的未來,我們需要企業家精神

        現在,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可以說非常大,尤其是國際政治、文化帶來的很多不確定性,使很多企業必須改變經營的產品和策略。

        有這些不確定性,人們可能沒有辦法預測未來應該做什么,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基本的共識。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企業家精神。


        6.jpg


        張維迎教授認為,企業家精神不是依靠預測和計算來做出決策的,而是依賴于判斷的、分散的決策。不同企業家按照自己的判斷做出決策,并通過市場來進行論證和試錯。或許只有少數人會成功,但也正是這些少數人的成功,帶來了更好的產品和技術,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那么,企業家精神有哪些特點呢?張維迎教授從多個維度進行闡述。

        一是企業家決策不是科學決策,沒有標準答案,它只能依據直覺、想象力和判斷。大部分人認為對的東西,不是企業家需要關注的,企業家關注的是大部分人沒有看到的或者是分歧非常大的事情,這就是企業家決策。


        7.jpg


        把管理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分開,一家企業中,95%的決策都是管理決策,小于5%的決策是企業家決策,管理決策可以委托專業的管理人員,但是企業家決策只能由企業家本人最后判斷。

        張教授舉了一個商湯科技的例子:多年前張教授曾為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教授介紹一位企業界大佬,希望對商湯的新技術進行投資。但對方在認真做完可行性研究后卻告知不愿意投資,不看好這種技術的前景。但是,今天很多人已經都看到商湯科技的技術已經非常成功了。這個例子就是告訴大家,企業家的判斷沒有標準答案,同樣的創新、技術,不同的企業家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此沒有辦法說誰對誰錯。

        二是真正的企業家決策,不是給定約束條件下求解,而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張維迎教授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舉例,對企業家來講這一點實際上是不成立的。企業家如果他判斷有人來吃飯,賣飯能賺錢,米就不是問題。即使找不到現成的米,還可以找到生產稻谷的農民,即便沒有現成的農民,也可以說服別人改行去種稻。在這么多不確定的約束條件下完成決策,企業家精神就尤為重要。因為它往往能夠號召很多追隨者,并且堅定地相信自己會成功。


        所以,企業家決策是out-of-box thinking,一般的管理者決策是within-box thinking。 

        由于企業家面臨的約束條件不是一個,需要一系列條件組成因果關系鏈。因此,企業家要讓一系列互為因果關系的假設變為現實,這也是企業家區別于大多數人的原因。

        企業家需要通過賺錢生存下去,而真正偉大的企業家,他的目標是不只是賺錢這么簡單,有超越利潤的目標。比如Elon Musk這樣的人,我們沒有辦法用金錢和目標來解釋他的行為,他有一個更高的目標,且這個目標對人類的進步非常重要。也正是這些少數派的偉大企業家,他們的成功將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8.jpg


        而這也反映了市場與計劃之間的區別。企業家精神所表現出來的這種不確定和創新性,使得它更適合于相互糾錯的市場經濟。

        在張維迎教授看來,企業家是市場的主體,市場經濟其實是企業家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下的政府集中決策,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斷試錯,只要糾正別人的錯誤就可以賺錢,能夠帶來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生產方式和新市場,人類也因此享受到了“創新”的福利!



        <source id="8ti10"></source>
      2. <video id="8ti10"></video>
      3. <source id="8ti10"></source>

            <u id="8ti10"><video id="8ti10"></video></u>
          1. 动漫人物打扑克视频